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立足浙江,服务于国家的海洋科技重大需求和海洋强国战略需求,以培养海洋科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以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海洋学和海洋化学等多个学科方向建设为依托,以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产业化为主线,在海洋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以及工程海洋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环境生态保护、海洋信息服务等应用领域取得了大量创新性成果和技术应用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特色,是我国海洋科学领域高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在2012年和2016年的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我校海洋科学一级学科排全国第5位。本学科现为教育部海洋科学与工程教学委员会委员单位,建有浙江省海洋科学一流学科(A类),拥有3个省重点专业。拥有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发掘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4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共建)、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建有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野外实习基地,一批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实习基地和实验室。现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名、国家万人计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浙江省千人计划人才2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授13名、副教授30多名、外教2名,拥有2个浙江省科技创新团队。十二五以来,学科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共享开放航次项目1项、4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1个项目和2个课题、8项国家“863”计划课题、5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6项国际科技合作专项、2项国家发改委现代农业专项与百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年均科研经费约1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5项。拥有物理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学两个浙江省科技创新团队。学科点拥有中国浙江海洋大学与意大利比萨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已与台湾海洋大学、俄罗斯国立湖河渔业研究、日本东海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挪威西福尔德高等学院等30多个相关高校与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建立国内首个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合作建立了5 个中外合作实验室、研究中心。
1)物理海洋学
本二级学科学位点依托海洋科学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以及海洋技术浙江省重点专业和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拥有1个博士后工作站,拥有“浙海科1号”和“浙渔科2号”两艘综合科考船,大型计算中心和海洋科学综合调查实验室。学科建有全国首个省部级设施渔业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养殖装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共享“船舶与渔具水动力学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另外,学科依托单位下设 “东极岛科技示范建设基地”、“东极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等2个产学研基地,建有一批校外海上实习基地。现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授5名、副教授8名、外教1名。拥有极端海洋灾害及其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浙江省科技创新团队。目前在研的十三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个项目、2个课题、9个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开放航次项目1个、基金5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学位点主要研究方向有:
① 海洋环境动力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近岸海洋动力环境过程,以东海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东海海洋季风、海浪、海流(洋流)、潮汐、上升流、低氧区、海洋泥沙输运、海岸地形演变等典型海洋动力过程的形成机制研究;海洋动力环境与海洋结构物的相互作用;海洋动力环境数值模拟研究;海洋污染物动力输运机制与扩散;海洋动力环境观测技术研究等。
② 气候与海平面变化
本方向主要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洋的响应,全球及区域海平面变化机制,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海洋过程对海洋动力环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海洋过程对海岸带环境的影响机制,全球气候变化与近海和海岸带的脆弱性。
③ 海洋遥感
本方向主要开展海洋环境参数的遥感反演机理研究,包括近海高叶绿素浓度遥感反演的机理与模型研究、高悬浮物浓度遥感反演的机理及模型研究、较高分辨率的黄色物质遥感反演机理及模型研究;浙江近海水质重要因子氮、磷、DOC、POC等非光学活性物质的遥感反演机理研究;赤潮、溢油、绿藻等海洋污染物的监测方法研究;以及其他新的如盐度等的反演机理研究。同时,开展针对新型遥感技术例如合成孔径雷达、波谱仪等,近海风、浪、流和潮汐的反演机理和模型研究。
④ 声学海洋学
本方向利用声学方法研究海洋的物理参数和海中生物活动,是一门新兴的声学与海洋学交叉学科,它利用声波的传播,反射,散射等原理,既可以探测海底的地形地貌和海洋生物,研究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也可以通过记录分析海洋内部的自然声来揭示其物理或生物过程。内容包括:海洋声层析技术研究;海洋生物资源探测与调查技术研究;海底地形地貌探测技术;海洋矿产资源探测技术等。
2)海洋化学
本学位点依托“海洋科学”省一流学科(A类),在研究海洋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基础上,突出海洋环境化学污染监测与评估、海洋环境保护与治理、海洋化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特色。设有中日联合海洋环境生态实验室、浙江省高校重点资助专业实验室、省教育厅重点资助环境工程实验室等,拥有国内先进的科研设备平台,有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仪、流动分析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等大型设备。拥有专业海洋科考船,具备海洋化学与环境生态近海和远洋作业能力。现有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层次人才1人、教授8名、副教授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3人。十二五以来,主持了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14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高校科研成果奖1项、国家授权专利4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7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学位点主要研究方向有:
①海洋环境化学:从保护海洋自然生态和人体健康的角度出发,主要研究海洋中污染物质的形成、迁移、转化和归趋规律,探索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为解决污染事故纠纷、海域合理使用、海洋工程的环境可行性、海域养殖布局等方面的关键问题提供依据。
②海洋资源化学:从海洋化学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主要研究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浓海水的利用及高值化开发、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海洋精细化学品的合成、海洋防护材料、海洋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探索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③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从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主要研究污染海域水体修复,养殖海域环境容量评估、数值模拟、调控和修复,受损海域生态系统重建等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探索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新理论、方法与技术,为污染海域生态功能恢复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3)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海洋学
本二级学科学位点依托“海洋科学”浙江省一流学科、“海洋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浙江省重点学科,是浙江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拥有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发掘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省海洋增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海洋养殖装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实验室、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野外实习基地、中俄浙江东海海洋养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及5个浙江省高校重点资助实验室,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建有一批校外产学研基地。拥有国内先进的科研设备平台,有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倒置荧光显微镜、核酸蛋白分析系统、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仪等大型设备。其中国家万人计划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浙江省千人计划1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1人、第二层次2人,教授15名、副教授20多名,长期聘用俄罗斯国立渔业研究所、美国华盛顿大学、日本东京海洋大学、意大利比萨大学、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泰国东方大学等9名国外知名专家为兼职教授;同时还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大中型企业聘任兼职教授13名。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省部级及其他项目100余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学位点主要研究方向有:
①海洋生态学
开展海洋生物分类与区系分布,海洋生物生理生态,近岸典型海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开展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结构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海水养殖的生态容量研究。针对东海区渔场和生态系统现状,开展海洋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和机理研究,关键生态过程和因子调控研究,开展海洋资源增殖养护技术、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人工渔礁、海洋藻场、海底贝床、人工牧场等立体生态养护技术体系。
②海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本方向主要开展两个方面的研究:一、针对海洋鱼类和贝类等代表性生物开展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分子的分离纯化,分子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分析以及蛋白质工程相关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转录组学技术开展海洋生物中活性蛋白及多肽的筛选、鉴定和分子多样性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海洋生物活性蛋白的重组表达、蛋白质工程改造,相关功能基因的发掘与利用等。二、开展海洋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以及活性物质相关研究,侧重东海区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海洋微生物在能源以及环保等方面的应用研究。通过上述研究,为东海区海洋生物及分子资源的持续利用及保护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③海洋生物遗传育种学
主要开展海洋生物繁殖生理和生殖调控、苗种繁育和开发、细胞和分子育种前沿技术、转基因育种、多倍化育种、杂交育种技术、性别控制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数量遗传学育种技术研究,重点解决重要经济物种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繁殖与开发、重要养殖种类经济性状提升与改良、关键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等。
④海洋生物养殖学
主要开展重要海洋生物养殖生理生态学、养殖生物逆境机理、养殖生物环境和营养需求等基础生物学研究;开展海洋生物养殖模式优化、养殖技术与工艺、养殖饵料开发和人工饲料研制、养殖病害防治技术、养殖过程与管理研究,建立集约化、数字化、标准化养殖技术体系,构建生态、高效、健康养殖理论和技术,提高养殖产量和品质。
中意海洋生物学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
浙江海洋大学与意大利比萨大学合作举办海洋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于2015年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正式批准,针对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海洋学(070703)二级点的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学制3年。教学在浙江海洋大学进行,由意大利比萨大学教师来华与浙江海洋大学教师共同授课,学位攻读结束后由浙江海洋大学和比萨大学分别授予双硕士学位。比萨大学是国际知名大学,欧洲排名第35位,世界排名第130位左右,拥有伽利略这样的科学巨匠,校友中有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017年该项目计划招生数不超过30名(包含在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海洋学070703二级学科学位点内)。
4)海岛开发与保护
本二级学科学位点目前拥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职称8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10人。十二五以来,主持完成了各类国家级课题1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主持完成了我国唯一的海域基准价核定标准《浙江省海域基准价核定规程》、我国首部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地方标准《浙江省海域评估规范》。学位点主要研究方向有:
①海岛环境评估与保护
本研究方向以海岛生态特征描述、生态状态评价、生态功能修复为对象,探讨开发利用对海岛生态的影响,提出海岛生态系统整治方案。
②海岛开发与利用
海岛资源开发与保护方向的设置主要是针对海岛生态系统的独有特点和其重要的生态功能,针对海岛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新特点和新需求,重点突破海岛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技术以及海岛生态系统保护技术,实现海岛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③海岛规划与综合管理
围绕海岛发展战略与海洋权益、海岛法律与政策、海岛使用权储备交易、海岛测量、海岛资源调查与评价、海岛利用规划设计、海岛利用动态监测等方面开展创新性研究,旨在解决海岛综合管理技术、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海岛使用权价值评估、海岛测绘技术与方法、海岛合理使用等关键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