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简介
谢永和导师团队来自船舶与海运学院,该团队以现代船舶设计制造、海洋新能源开发技术、高效利用技术及产业推广、工程力学为核心研究方向,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行业重大需求,聚焦前沿科学问题及产业技术瓶颈,服务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建设和地方海洋经济发展需求,旨在培养拥有家国情怀、专业理论与实践兼备、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是一支应用型科研团队。
团队口号:扬帆启航,乘风破浪,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英才!
团队负责人:谢永和,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谢永和教授长期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发展了一套有限水深三维水弹性数值计算方法,揭示了水深对浅水浮式海洋结构物波浪诱导垂向载荷的影响规律;带领团队开展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研究,致力于船舶及船舶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承担国家新工科项目2项,主持国家一流课程1门,获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国际合作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浙江省“尖兵”“领雁”计划项目等省部级、国家级课题近20项,获全国农牧渔丰收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1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9件、美国发明专利4件、软件著作版权登记7件。
现为“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浙江省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以及“浙江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浙江省江海通达新船型研发中心”负责人。现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海洋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海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船舶舾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舟山船舶修造块状经济专家服务组组长;国际ITTC观察员,中国船舶力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浙江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船舶力学》《中国舰船研究》编委。
团队成员:龚希武,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龚希武教授长期从事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动力系统节能、智能动力装备等方面教学与科研工作。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舟山市“新世纪11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厅局级等科研项目近30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省、厅局、校级等各类奖励5项。
现任全国渔船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船东协会副会长等。
团队成员:李德堂,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德堂教授长期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及海洋能技术开发与教学科研工作。主编出版1部省级重点教材《海洋平台轮机系统设计》、1部校级研究生建设教材《现代测试技术》,先后参与、主持国家科技部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种奖励18项。
现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浙江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舟山市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专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极地环境与装备学组委员,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可再生能源分会理事。
团队成员:张吉萍,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吉萍教授长期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质监局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近20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获得省部级、厅局级、校级等奖励10余项。入选为舟山市“111人才工程”、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省151人才工程三层次。
团队成员:王立军,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立军老师长期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工作,兼任《浙江造船》责任编辑。主讲现代工程制图、船体构造与制图、船舶阻力、船舶推进等课程,获得校级教学优秀奖。主要研究方向为船舶设计技术,承担省科技厅“拖网渔船节能导管螺旋桨的研制”等教学科研项目,授权国家专利3项,软件登记1项,发表“基于模型的导管螺旋桨水动力性能研究”等教研论文20余篇。
团队成员:王伟,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伟老师长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致力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结构与强度、建造工艺等方面研究。近年来主持有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大型船舶数字化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子课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院委托项目多项,参与过多项船舶设计建造类省科技厅重大项目及国家海洋局项目等,本人作为主要成员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9)、三等奖(2/7)各1次,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次,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次,中国工商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次。以第一作者或指导学生发表船舶设计建造方面文章20多篇,授权相关专利10余项。现担任《船舶工程》杂志编委,船舶力学工艺力学学组成员。
团队成员:李俊来,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俊来老师长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船舶计算结构力学、海洋能源/可再生能源装备的开发利用。先后参与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浙江省工艺设计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浙江省一流本科实践课程等教学项目的建设工作,共发表论文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主要社会兼职:浙江省造船工程学会会员、中国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快速性与推进技术学组成员。
团队成员:吴巧瑞,工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
吴巧瑞老师长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致力于无网格方法即移动粒子半隐式方法的改进和优化,开展了液舱晃荡、自由落水抨击、OWC波浪能转换等涉及自由表面流动的流固耦合问题的研究。已完成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一种无网格方法:移动粒子半隐式方法MPS》,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
团队成员:李刚强,博士,硕士生导师
李刚强老师长期从事浮式海洋结构物水动力和结构设计研究,以及大型航天结构物太空电梯,电动力帆,以及绳系卫星系统动力学和控制器研究。先后发表各专业方向SCI 检索顶流期刊35篇。2019年毕业于加拿大约克大学,获得地球与科学专业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加拿大海洋工程工业界,从事深海网箱动力学分析软件研发,并开发出非穿透式网箱的有限元求解器。2021年加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程学院进行海洋波浪能转化装置的研发,并进行OREGEN 计算平台的开发,致力于研究风机空气空力学,浮式平台水动力学,刚体动力学,结构动力学,系泊缆索动力学,以及状态估计器和控制器的设计等。
团队成员:赵新颖,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
赵新颖老师长期从事渔业船舶节能技术、渔船标准化评价体系构建、船舶动力系统匹配优化和渔船主机余热制冷技术研究。熟悉渔业船舶原理与动力系统技术原理,带领渔业船舶工程科研创新团队开展渔业节能技术研究和船型研发工作。
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主持制定《远洋渔船标准化船型参数系列表》和《渔船标准船型评价方法》,主持编写《国内海洋渔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17》,获得科技奖励7项次(第一完成人1项),申请专利15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第一发明人),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第一发明人),发表论文3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12篇),编写行业发展规划及报告30余项。